預防勝於治療」----小兒疫苗新趨勢2
嘉義基督教醫院
嘉義基督教醫院 小兒科 李紋麗醫師 以下為這幾年來引進台灣的各種新疫苗,為大家做一個簡單介紹,以供家長參考。一、 注射型小兒麻痺疫苗(IPV):最大的好處,除了不必禁食三十分鐘外,其實更是為了避免活性口服小兒麻痺疫苗,所造成類似小兒麻痺的副作用(第一劑的發生率是75萬分之一 ,今年台灣有一例),但需自費約1000元然而小兒麻痺口服疫苗雖有不方便處,但也有其好處,就是可以從腸胃道吸收,建立腸胃系統的免疫力,以提升群體免疫效果;因為口服後,會經糞便排出,含有病毒之糞便可能污染水源,使得接觸者也可因接觸受污染的水源,而讓其他未接種的小朋友間接得到免疫的效果。所以注射型小兒麻痺疫苗是獨善其身,口服型小兒麻痺疫苗則是兼善天下。二、 非細胞性百日咳、白喉、破傷風疫苗(DaPT或稱「新一代三合一」疫苗): 在全部常規預防接種的疫苗中,三合一疫苗(DwPT)算是注射後的反應最為明顯,副作用常讓家長相當擔心而懼怕施打下一劑。最主要原因是其中的百日咳疫苗是由全菌體所組成,所以注射後反應較大,新的三合一疫苗(DaPT)則取自百日咳的毒素而非菌體,所以稱為非細胞性百日咳疫苗,臨床效果非常良好,副作用也較傳統的三合一低,但由於價錢較傳統三合一疫苗昂貴(約500元),政府目前無法負擔,需要家長自費接種。三、 B型嗜血性流行性感冒桿菌疫苗(Hib):流行性感冒嗜血桿菌(Hemophilus influenzae)是兒童上呼吸道常見的一種細菌,當時醫學界以為它是流行感冒的病原,因而稱之為「流行性感冒桿菌」。雖然後來發現流行感冒是由病毒所引起,因而將其改名為嗜血桿菌,但仍保留了「流行性感冒」的種名,很多家長認為B型嗜血性流行性感冒桿菌疫苗就是感冒預防針,事實上這是錯誤的,它和流行性感冒是毫無相關的;它是一種格蘭氏陰性球桿菌,侵襲性感染中95%為b 型所造成。此細菌對五歲以下幼童影響最大,但是如果本身有免疫力不全者,則不論年齡大小,均為此疾病的高危險群。雖可選擇適當的第一線抗生素治療,但目前將近有一半以上具有抗藥性,往往需要使用最後一線的抗生素才能克盡全效。它所造成的細菌性腦膜炎,縱使以適當的抗生素治療,仍然有2%~5%的死亡率,而存活下來的亦有15%~30%不等的神經系統方面之後遺症。B型嗜血桿菌疫苗是一個相當安全的疫苗,不會引起嗜血桿菌所造成的腦膜炎、肺炎,或其他任何嚴重的反應。可惜的是,Hib疫苗至今仍尚未納入政府的常規預防注射計劃,也就是目前仍須自費(約600元)。
全文出處:
沒有留言:
張貼留言